中大附属学校黄埔实验小学国际化教育

来源:广州市黄埔中黄外国语小学 时间:04-28

演奏会、歌舞秀、拍卖会、时装展……21日,广州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小学国际部的孩子们把父母带进自己的“主场”,向爸爸妈妈们展示他们在学习小学国际项目的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各种素质的集合,呈现完全不一样的自己。在这里,很多学校司空见惯的“教学成果展示会”,变为让人耳目一新的“学习成果展示会”,虽一字之差,但主角变了,展示角度变了,家长们看到的,更是其教育理念变化的深刻内涵,那就是:我的学习我作主。

小孩“话事”,家长在探究课程中成长

“什么是太阳能?太阳能有什么优点?我们如何利用太阳能?”3个问题的接连抛出让十几名家长陷入了沉思,紧接着,台上这名小学生边娴熟地向家长们展示PPT,边解释:“太阳能——Solar Energy,一般是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在现代一般用作发电……”

“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告诉孩子要怎么做,现在变成孩子‘话事’,告诉爸爸妈妈,应该要怎样怎样,开始时很不习惯。后来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现场一位国际班五年级的家长分享心得。有一次周日,这位家长带着孩子去番禺的大学城骑自行车,孩子突然在一条绿道上停了下来,原来他发现了一堆垃圾。他向爸爸妈妈借来手机,拍照、记录,由于近旁没有垃圾桶,孩子还要找袋子把垃圾带回家。父母极力反对。在路上,小孩与大人展开了论战。原来,当时孩子所在的班级在做“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的主题探究活动。家长后来了解到,这种探究课程,一个主题会持续6周以上的时间,它要求孩子展示自己的独立性,还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同样是关于该主题的研究,此次学习成果展上,国际班一年级学生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给在场的家长们上了一堂“废物利用,节约能源”的环保课。随着欢快音乐的响起,两名一年级的小模特踏着轻快的步伐闪亮登场,令人咋舌的是他们一个身着以塑料袋制成的衣服,一个则穿着几张报纸拼接而成的连衣裙。紧接着上台的小模特们也是奇装异服:纸帽子、塑料袋蛋糕裙、树叶马甲……让记者和家长们眼花缭乱,惊叹不止。

一名家长表示:“以前很少思考爱护环境、节约能源这些问题,可这些孩子在面对大自然时却有一种主人公的姿态,对环境负责,对人类以后的生存发展负责,让我很震撼。通过和孩子一起制作这些‘环保衣’,我意识到原来保护环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可以从小事开始做到的。”

学生主导,老师甘心做“绿叶”

记者看到,班上每间教室墙壁上都贴有如“共享地球”、“我们身处什么时空”等不同的主题,小学生告诉记者,每个学期他们都会围绕3个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这是该学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体现。

“简单来说,传统教育体系下我们是以书本为标准,以分数为中心,以老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主导,以成绩论英雄;而探究性课程,它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是超学科的,甚至是没有教科书的,在这个学期里做什么,不是学科决定的,而是探究的主题决定的。这些主题不是随意设置的,而是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心智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来确定的,并且会随着学生成长作出递进式改变。主题探究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技能,而是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探索的过程。”杜文泉说。

所谓探究性教学,IBO(国际文凭组织)评审和培训员杜文泉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并有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评估体系与之相适应。据了解,IBO是在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际性教育组织,它的目标是实现无国界的教育,让学生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如今,很多西方国家的学校都在纷纷加入这一组织,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小学就是广州最早引进IB理念的学校之一。

学生做主体,教师则退为其次,充当“绿叶”,这种理念其实在中国喊了很多年,但在传统学校,包括省一级的名牌小学,大班制教学动辄五六十人一个班,教师疲于应对,学生做主角的空间被大为压缩,再加上考试排名压力,学生主体往往是一句空话。

而作为一所国际教育学校,该校在小班制的基础上,先行开办国际班引入UOI(即超学科主题探究)教学模式,倒反为真实的“学生主体”打开了另一扇窗。

十年风雨,十年砥砺,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小学实现了从最初的双语特色教学到国际化教育的飞跃,在创新性地走“国际教育的本土化实践”道路中,该校将“东方伦理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有机融合,国际班人数从2008年的6名到2012年的160名,并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