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聪明的人都喜欢花钱买网络课程?

来源:蓝问号设计学院 时间:03-09

真正聪明的人不止爱学习,更善于学习。他们在阅读上花费的时间可以很少,却往往能比其他人收获更多的知识、见识、观念、方法… 正是这种高效率的学习,使他们比其他人更快,也更成功地塑造了自己。

这年头,不花点钱买堂网课,好像你的同龄人就要抛弃你似的。

知识付费在今年进入了更加高速蓬勃的发展期,除了老牌的得到、网易云课堂、千聊、荔枝微课、十点课堂、在行等平台。

新世相、豆瓣时间、中信书院、三联中读、喜马拉雅FM、蜻蜓FM也纷纷加入知识付费领域,推出了一系列以音频、视频为主的付费课程。

这些知识付费平台都有共同的特征,拥有头中尾部KOL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尽量垄获更多的用户,在知识付费的快车上分一杯羹。

比如喜马拉雅FM年初发起的123知识节,3天交易额高达1.96亿元。购买人群60%是30岁以下年轻人群体,这类群体更偏爱购买个人成长类、商业财经类、教育培训的课程。

缓解焦虑

第1种焦虑是表象焦虑

比如所有人都参与在某种事物中,但你却没有,你会感到很焦虑。比如当你对某种事物产生一种无力感时,你会感到很焦虑。比如当你的同龄人超越了你自己时,你会感到很焦虑。所以,我们发现,很多收费课程、书籍和广告海报中会想法设法让你产生这种焦虑感,促使你付费。比如网络上常见的课程,价格往往很低廉,比如“199元/年”、“99元/年”、甚至出现“0元免费学习”等噱头。学习这些课程,只需要花费极少量的时间,毕竟我们都花钱了,怎么可能还让我们花时间?所以这些课程往往提炼的是精华知识,让我们认为购买后,就立即拥有了这些知识。

第二种焦虑是内在焦虑 比如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我们产生了焦虑,比如想解决某个问题,但缺少了某种能力解决,产生焦虑,所以,和外在焦虑者不一样,内在焦虑者会主动学习,迫切希望解决这种焦虑,往往愿意花更多的钱买知识。聪明者会通过碎片化或系统化的学习,丰富某领域的知识,通过这些方式提升能力。过去我们在学校里时代,一直保持着付费学习的方式。但很多人进入社会后,停止了这种学习,这就好比在一个班级里,优秀的人只有那么几个在一个公司里,优秀的人也只有那么几个,从我们毕业到职场工作的漫长时间里,我们发现,有的人工作几年就飞黄腾达,有的人工作十年日暮途穷。

能力、机遇、条件等这些都是重要因素,这些条件层次不一样,但是相同的是,我们都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只有终身制的学习才能缓解这种焦虑。想要真正改变自己,向同一个行业的前辈学习,是正确的方式。比如你是个主持人,就购买知名主持人的课程;比如你是个演员,就购买重量级影帝的课程。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前人的经验,可以花非常少的钱买来。在过去,想买都买不到。小公举身边的圈内好友,每年会投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花钱购买各种课程,这些课程都将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

筛选信息,节省成本;在成功者的世界里,时间是值钱的;在失败者的世界里,时间是不值钱的

这段话其实是相对的,说的是和成功者相比,相同的时间单位,失败者的时间价值更低。而且这段话说的并不太准确,它真正意义是警示大家:聪明者的世界里,愿意花钱节省时间,蠢笨者的世界里,愿意花时间节省钱

比如有的人,通过借贷、杠杆投资等方式赚钱,一方面是节省资金,一方面是节省时间,有的人朝九晚五赚钱。 (当然,前者需要承担带来的投资风险,后者并不需要;但放长远点看,前者会不断积累宝贵的投资经验,后者的职场竞争能力却提升缓慢。) 比如有的人,打车上班,只需要花30分钟;有的人,坐公交上班,却要花60分钟。 前者虽然花的钱比后者多,但节省下来的30分钟,能够把钱赚回来,那就不亏了。

所以有句话说的好,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挣来的。投资收入远比工资收入重要,时间投资,也是一种投资。

理解了这一种,就很容易理解:什么叫做筛选信息,节省成本了。

花钱购买课程书籍等,就是从海量繁杂的信息中找到精华信息,节省了我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

比如年薪100万的人,日薪是2739元,时薪是114元。如果花一个小时在图书馆获得的知识,低于114元收费课程提供的知识,那自然而然花钱买课程了。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时薪计算出来,再算算花钱买课程到底值不值。除非遇到坑爹的课程,其实大多数时候都是超值的。

花钱买知识,不是蠢,而是聪明。小公举认为,听音频类的课程能更大力度节省时间。

因为当我们早晚洗簌时、吃饭时、休息时、做家务时可以一边做这些事,一边把音量调到很大,播放音频课程。也就是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碎片化的知识。

这种听书形式不需要深度学习,只需要把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记住就行,所以一心两用并不困难,也不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