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广外附设番禺外国语学校 编辑:佚名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为了更好理解教材,使用教材,本周一下午,我校邀请到特级教师、国家小语会先进**者、河南省小语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基础教育教材审读委员王庆华老师到校开展《用教材教的知与行》主题讲座。
培训伊始,王老师盛赞我校践行习***“扎实推动教育强国教育”所做的“强教强师”的举措,高度重视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接着,王老师从“知”“行”两大方面带领老师们更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
“你觉得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仅凭这12本语文书,能学好语文吗?”王老师抛出的几个问题发人深省,把老师们带入到对语文学科的思考中。
一、知
1.为何学语文
基础说: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
工具说:语言文字是工具,可以帮助孩子去学习。
能力说:语文知识掌握越多,语文技能掌握越多,语文素养就越高,能力也就越强。
2.教材再认识
什么是教材?语文教学只教这12本书吗?
学生说:教材就是语文书,是语文课本。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教材是自己的学习伙伴,要让学生爱语文书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小语说:教材是载体,承载着一篇篇文笔精美的文章、诗歌,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无穷智慧的汉语言文字以及汉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
王老师从三个角度出发,带领老师们再认识教材,他提醒:备课时要注意,同样的文字,学生读的感受,和老师备课时读的感受一样吗?教师能否在备课时读出与学生不一样的内容?
如,三年级上册**单元,要求学生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学生心里的“新鲜感”是什么,老师心里的“新鲜感”跟学生的一样吗?如何判定“新鲜感”的句子等,这是老师备课要思索的问题。
3.怎么用教材
用教材载体学习“字、词、句、段、篇”
用教材例子学习“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
用教材内容训练“听、说、读、写、思”的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梳理,大家对用教材的“教”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指导行动的思想,“行”是实现思想的方法,“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老师要注重思考和计划,也需要注重行动和实践,只有“知”和“行”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二、行
1.“行”的内容
识字与写字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识字方法,我们要教给学生方法去识字。写字要求孩子做到认真临帖,严格描红,养好写字习惯,牢记“一寸、一拳、一尺”,充分利用田字格来教学生如何写好字。
阅读与鉴赏
不同年级对学生阅读与鉴赏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
一二年级:记忆的鉴赏。
文章勾起你怎样的记忆?你喜欢吗?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品读文章。
三四年级:关心作品中的人物。
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五六年级: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能描述印象最深的画面等。
表达与交流
让学生充分去表达。数学课,英语课等都需要表达,但不完全是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而语文课上的表达是要注重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
2.“行”的理念
培养兴趣,指导积累;
教给方法,养成习惯;
渗透人文,守正创新。
3.“行”的要求
吃透编者本意,正确理解教材;
理清教学任务,准确把握教材;
在合适的时段,夯实必须训练。
4.“行”的规律
低学段:先教后学,以教促学;
中学段:以教导学,注重学法;
高学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语文老师的“三教三不教”
学生会的,不教;
学生自己能**的,不教;
不是本阶段要求的内容,不教。
教学生不会但想**的;
教学生必须在本单元**但自己学不会的;
教学生似懂非懂,不能融会贯通的。
这样的“教”,更有针对性,更高效。语文成绩好,功夫在课外,作文要写得好,更需学生愿学、好学、乐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交流是知识保持鲜活的法宝,交流是学术不断创新的阶梯。老师们积极互动,有序道出教学困惑,王老师用富有哲理的语言,结合一线教学的特点,深入浅出地为老师们答疑解惑。
讲座最后,王老师再次强调: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道了“行”的内容,需项项训练到位。
清楚了“行”的理念,要入脑入心笃行。
了解了“行”的要求,应逐课逐册落实。
明白了“行”的规律,顺势而为,学也快乐,教也快乐!
此次培训,历时三个小时,干货满满。老师们对语文教材有了更深层次、更为本质的认识,更被王老师对语文、对学生、对同行的热烈、执着、真诚的爱深深打动。
金秋九月,收获的季节,有一场仰取俯拾的讲座,一次穰穰满家的碰撞。这一天,老师们带着新的收获,再一次出发。